全日制農業碩士專業學位農業工程與信息技術領域專業學位人才培養方案
(代碼095136)
一、學科簡介
農業工程與信息技術領域下設農業信息化和農業機械化兩個研究方向,分别由信息工程學院和工程學院負責培養。
(一)農業信息化
農業信息化方向專業碩士學位點研究生培養依托伟德bevictor中文版信息工程學院,以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科為主要支撐學科,形成了農林業智能設備與信息系統、農林業物聯網、農林資源大數據與智能決策三個研究方向。圍繞農林信息采集與管理技術、農林業智能裝備、農林業大數據技術、農林業物聯網等内容開展研究。現擁有浙江省一流學科(B類)、林業感知技術與智能裝備國家林業局重點實驗室、浙江省林業智能監測與信息技術研究重點實驗室等省部級平台支撐。
(二)農業機械化
農業機械化方向專業碩士學位點研究生培養依托伟德bevictor中文版工程學院,以農業工程/機械工程學科為主要支撐學科。農業工程/機械工程學科起源于1958年的木材采伐與運輸機械化、木材機械加工專業,2002年評為校級重點學科,2005年獲森林工程碩士學位授予權,2010年獲農業機械化專業碩士學位授予權,2014年獲機械工程專業碩士學位授予權,2017年入選校級培育學科。現設有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本科省級重點建設專業、省級新興特色專業和留學生班。現學位點擁有國家木質資源綜合利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林業局林業感知技術與智能裝備重點實驗室等多個省部級支撐,形成了丘陵山地智能化作業裝備、林業裝備與信息化、設施種養殖與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技術與裝備三個研究方向。該方向重點圍繞浙江省農林裝備與應用等方面開展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
二、培養目标與基本要求
(一)培養目标
農業工程與信息技術領域農業碩士是與該領域任職資格相聯系的專業學位,主要為農業信息化、農業機械化方面的技術研究、開發、應用、推廣及管理等技術領域培養應用型、交叉型、複合型高層次人才;為新農村發展、現代農業教育等企事業單位和管理部門培養應用型、交叉型、複合型高層次人才。
(二)培養要求
本領域包括農業信息技術和農業機械技術及智能裝備兩個方向,培養要求如下:
1.恪守學術道德标準和學術規範;具有學術道德誠信,遵循學術倫理;具有科學、嚴謹的學術态度;堅守學術研究的社會責任。
2.掌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自然辯證法;擁護黨的基本路線、方針、政策;熱愛祖國、熱愛三農、遵紀守法、品德良好、艱苦奮鬥、求實創新,積極為我國農業現代化、信息化、機械化和新農村建設與發展服務。掌握一門外語,掌握文獻檢索、資料查詢的基本方法,具有獲取信息的基本能力,為專業知識的學習奠定基礎。
3.掌握農業信息技術、農業機械技術等方向的基礎理論、系統化專業知識,以及相關的管理、人文和社會科學知識;具有較寬廣的知識面、較強的專業技能和技術傳授技能;具有創新意識和新型的農業技術研究、開發、應用、推廣和管理能力;能夠獨立從事較高層次的現代農業技術推廣和新農村建設與發展工作。
4.應具有誠實守信、科學嚴謹、愛崗敬業、求真務實的學習态度和工作作風;要尊重他人的勞動成果;能夠正确處理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以及人與自然之間的相互關系,正确處理經濟效益、社會效益與生态效益的關系。
三、研究方向
(一)農業信息化方向
1.農林業智能設備與信息系統
2.農林業物聯網
3.農林資源大數據與智能決策
(二)農業機械化方向
1.丘陵山地智能化作業裝備
2.林業裝備與信息化
3.設施種養殖與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技術與裝備
四、學習年限、課程學習時間與學分要求
1.學習方式
全日制農業工程與信息技術領域專業學位研究生采用全日制學習方式。
2.學習年限
采用全日制學習方式的,學習年限一般為3年;其中校内課程學習一般為1年,實踐研究不少于6個月;彈性學制2-5年。在規定的基本學制内達到畢業及學位授予條件的各類研究生,經導師、所在學科學院同意可申請提前畢業,但培養時間至少到達2年方可申請。基本學制内尚未完成科研和學位論文工作的研究生可以申請延期畢業,并辦理相關手續。超過最長修業年限未畢業的研究生按自動退學處理。
3.課程學習時間與學分要求
研究生課程學習采用學分制,要求所修課程總學分不少于28學分(含專業實踐和學術活動7學分)。原則上所修課程總學分不多于36學分。外國留學生修讀課程及學分要求相同。同等學力或跨專業考取的碩士研究生需補修本專業本科主幹課程,要求通過課程考試,但不計學分。非學位課由導師和研究生根據專業培養的要求以及研究生原有基礎、特長共同商定。未修滿規定學分者不得申請學位論文答辯。
五、課程設置
類别 |
代碼 |
課程性質 |
課程名稱 |
學時 |
學分 |
開課 學期 |
考核 |
開課 學院* |
備注 |
學位課 |
MK10201 |
公共學位課 |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研究 |
32 |
2 |
1 |
考試 |
馬克思學院 |
|
MK20201 |
自然辯證法概論 |
18 |
1 |
2 |
考試 |
馬克思學院 |
理工科類 |
WY10203 |
英語綜合 |
60 |
2 |
1 |
考試 |
外語學院 |
|
YJ10201 |
現代農業創新與鄉村振興戰略 |
48 |
2 |
1 |
考試 |
研究生院 |
|
XX10101 |
領域主幹課 |
農業工程與信息技術案例 |
48 |
3 |
2 |
考試 |
信息學院 |
共建 |
XX10104 |
文獻檢索與論文寫作 |
32 |
2 |
1 |
考試 |
信息學院 |
共建 |
XX10102 |
農業大數據 |
32 |
2 |
2 |
考試 |
信息學院 |
|
XX10103 |
軟件開發與應用 |
32 |
2 |
1 |
考試 |
信息學院 |
|
GC10102 |
農業機械化技術 |
32 |
2 |
1 |
考試 |
工程學院 |
|
GC10103 |
現代農業概論 |
32 |
2 |
1 |
考試 |
工程學院 |
|
非學位課 |
A1205 |
公共選修課 |
英語口語 |
30 |
1 |
1 |
考查 |
研究生院 |
至少1門 |
YJ20311 |
可持續發展概論 |
16 |
1 |
1 |
考查 |
研究生院 |
YJ20313 |
數學建模及其應用 |
16 |
1 |
1 |
考查 |
研究生院 |
A1801 |
文獻檢索與應用 |
16 |
1 |
1 |
考查 |
圖書館 |
YJ20306 |
國際學術論文寫作與發表 |
16 |
1 |
2 |
考查 |
研究生院 |
XX20508 |
專業選修課 |
農業物聯網技術與工程 |
32 |
2 |
1 |
考查 |
信息學院 |
|
XX20509 |
GIS與空間信息分析 |
32 |
2 |
2 |
考查 |
信息學院 |
|
XX20510 |
農業電子商務 |
32 |
2 |
2 |
考查 |
信息學院 |
|
XX20514 |
分布式系統及雲計算技術 |
32 |
2 |
2 |
考查 |
信息學院 |
|
XX20515 |
微電子電路原理及應用技術 |
32 |
2 |
2 |
考查 |
信息學院 |
|
XX20513 |
人工智能技術與應用 |
32 |
2 |
1 |
考查 |
信息學院 |
|
XX20516 |
區塊鍊技術與應用 |
16 |
1 |
2 |
考查 |
信息學院 |
|
GC20529 |
農業機器人 |
32 |
2 |
2 |
考查 |
工程學院 |
|
GC20530 |
精确農業 |
32 |
2 |
1 |
考查 |
工程學院 |
|
GC20531 |
單片機智能控制技術 |
32 |
2 |
2 |
考查 |
工程學院 |
|
GC20532 |
工程測試技術 |
32 |
2 |
2 |
考查 |
工程學院 |
|
必修環節 |
XX30601 |
必修環節 |
文獻閱讀與開題報告 |
|
不計學分 |
2 |
考查 |
信息學院 |
|
XX30602 |
中期考核 |
|
不計學分 |
4 |
考查 |
信息學院 |
|
XX30604 |
學術活動 |
|
1 |
1-5 |
考查 |
信息學院 |
|
XX30603 |
專業實踐(實踐訓練一般不少于6個月) |
|
6 |
2-4 |
考查 |
信息學院 |
|
補修環節 |
C3801221 |
補修環節 |
大學計算機基礎A |
32 |
不計學分 |
1 |
考試 |
信息學院 |
|
C3803223 |
C語言程序設計 |
32 |
不計學分 |
1 |
考試 |
信息學院 |
|
C1702039 |
機械設計 |
78 |
不計學分 |
2 |
考試 |
工程學院 |
|
C1902004 |
電工電子基礎 |
64 |
不計學分 |
1 |
考試 |
工程學院 |
|
注:1.開課學院用簡稱,詳見附件研究生課程編碼規則。
六、開題報告、文獻綜述基本要求
碩士研究生的開題在第三學期。在做開題報告前,研究生在導師指導下就自己的研究課題查閱文獻資料,開展調查研究,寫出文獻綜述,在此基礎上開展學位論文開題工作。
文獻綜述要對相關研究領域的發展趨勢、國内外最新科研成果及研究方法進行論述,并提出自己的觀點。要求中文文獻閱讀量不少于50篇、外文文獻閱讀量不少于10篇。開題報告在文獻綜述完成的基礎上進行,内容包括課題研究的目的意義、國内外發展動态及趨勢、研究内容、技術路線、研究方法、可行性分析、進度安排等,對可能出現的問題與風險及經費概預算等方面也要做說明。
開題報告必須在本學科、專業5位及以上的專家小組會上進行論證,确定開題報告是否通過,以及要求修改的意見。如開題報告無法通過,須修改後再進行開題審核。連續3次未通過者,報研究生處,按規定取消學籍,終止培養。在通過開題論證的基礎上,碩士研究生應在導師的指導下盡快拟定學位論文的具體工作計劃,并予以實施。
七、實踐環節基本要求
(一)實踐訓練
專業實踐是重要的教學環節,充分的、高質量的專業實踐是專業學位教育質量的重要保證。專業學位研究生在學期間,必須在導師的指導下完成實踐環節,時間保證不少于6個月。實踐可采用集中實踐與分段實踐相結合的方式。具體包括:①參與農業工程與信息技術相關領域的實踐過程,并結合實踐進行學位論文研究工作;鼓勵采用頂崗實踐的方式進行實踐研究。②參與導師課題的實際調查研究工作或獨立從事在導師指導下經過選擇的實際調查研究工作。③研究生參加相關課程的輔助教學實踐工作,包括講授部分課程、批改作業等。
研究生在第二學期結束前提交實踐學習計劃;實踐學習總結報告在申請答辯前2個月完成。學院對研究生實踐實行全過程進行管理、服務和質量評價,确保實踐教學質量,實踐研究學分為6學分,實踐研究的綜合表現考核通過者取得相應學分,未參加實踐環節或實踐環節考核不合格者不能申請學位論文答辯。
(二)學術活動
研究生在校期間必須參加相關的學術活動,包括做小型的學術報告、參與國内、國際專業學術會議、參與或組織學術讨論等。碩士研究生在學位論文答辯前必須參加2次及以上的學術報告會或文獻讨論會,其中個人主講1次以上。每次學術活動結束後,研究生需結合自己的研究内容撰寫不少于1000字的活動總結,在學位申請資格審查前,由學科或導師組織考核,考核合格計1學分。
導師應盡可能為碩士研究生到外單位或外地進行實習、實驗、調查、考察和參加學術會議提供與創造條件。
八、中期考核基本要求
中期考核時間一般在第四學期,中期考核的内容包括研究生的政治思想品德、業務能力(包括課程修讀、開題報告與實踐研究進展、社會實踐能力等)和健康狀況。由研究生部負責動員,學院負責成立本單位各學科專業中期考核小組進行評審,對中期考核不合格的研究生,考核小組向學院領導報告,經學院核實後,報研究生部審核,按國家規定,可終止培養。
九、學位論文基本要求
(一)規範性要求
1.學位論文須結構合理、邏輯恰當,且具完整性、系統性和學術性。主要内容包括:題目、作者聲明、目錄、中英文摘要、關鍵詞(中英文3-5個)、引言、正文、結論、主要參考文獻等部分。
2.學位論文要求語言凝練、章節分明、編排規範,字數一般不少于3萬字。
3.學位論文中文獻的引用、圖表的設計、數據和計量單位的表示、專用名稱和科學符号的使用等都必須符合國家和授予單位的要求。具體格式參見《伟德bevictor中文版碩士學位論文書寫格式及印制規定》。
(二)質量要求
1.學位論文選題應服務于農林業和生态建設,論文應有一定的技術難度、先進性和工作量,能體現作者綜合運用專業理論、方法和技術手段解決農(林)業機械化與信息化領域有關問題的能力。
2.學位論文在導師的指導下由研究生獨立完成,要體現綜合運用科學理論、方法和技術手段解決本領域存在的問題的能力。研究生應熟練地掌握本專業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範式,建立适當的研究框架、收集必要的數據,采用恰當的研究方法對數據進行分析。用于學位論文研究的時間不少于1年。
3.學位論文應有一定的工作量,能體現作者較為全面地掌握論文選題所涉及的科學技術領域的現狀,綜合運用現代科學理論、方法和先進技術手段解決生産實際問題的能力。總體上應做到思路清晰,理論正确,邏輯合理;論據引用正确,數據翔實,文獻資料引用應注明出處,論證充分,結論明确,論點應體現一定的創新性和前沿性,具有一定的應用價值或學術價值。
4.學位論文可以采用産品研發、工程規劃、工程設計、應用研究、工程/項目管理、調研報告等多種形式。
5.學位論文查重檢測重複率要符合學校的相關規定。
(三)學位論文預答辯
1.學位論文預答辯一般安排最後一個學期的第一個月。
2.碩士研究生應彙報學位論文的完成情況。
3.學位論文預答辯由專家小組進行評議,提出修改和完善意見,給出最終評價結果。如果未通過預答辯,不得進入學位論文送審與答辯環節。
(四)學位論文評審與答辯
1.學位論文送審與答辯時間。學位論文送審時間一般在最後一個學期第二個月,學位論文答辯時間一般在最後一個學期的最後一個月。
2.答辯資格申請。通過預答辯的學位論文,在修改完善後,方可進入論文送審環節。研究生向學院和研究生管理部門提出答辯資格申請。對達不到學位論文要求的,取消該次論文送審資格和論文答辯申請資格。
3.論文答辯。通過答辯資格審查的學位論文,按規定進行專家評審。學位論文通過專家評審者,按專家合理意見修改後方可進入學位論文答辯;未能通過專家評審者,延期答辯。答辯委員會應由5-7名專家組成,導師可參加答辯會議但不得擔任答辯委員會委員。通過學位論文答辯者,還應根據評審和答辯意見進行論文修改,形成正式學位論文。
(五)畢業與學位授予
全日制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完成課程學習及實踐研究等環節,成績合格,取得規定學分,并通過學位論文答辯者,可獲得全日制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畢業證書。
農業機械化的碩士研究生須達到以下條件之一方可申請農業碩士專業學位。
1.發表學術論文 申請專業學位研究生須以本人為第一作者、伟德bevictor中文版為第一署名單位,在學科制定的學術期刊目錄(詳見《全日制農業碩士農業工程與信息技術領域認定學術期刊目錄(2019)》)上的學術刊物上發表1篇及以上與學位論文研究内容相關的學術論文。如發表論文的期刊未在制定目錄上,須達到《伟德bevictor中文版國内學術期刊與專業出版社分級名錄(2018版)》中的B刊及以上。
2.獲得省部級科技獎或人文社科成果獎三等獎及以上(排名前5位)。
3.獲省或國家審(認)定的新品種、新産品、新獸藥(排名前5位)。
4.制定國家标準(排名前5位)或地方(行業)标準(排名前3位);
5.以第一作者(或導師第一作者、學生第二作者)獲得授權發明專利1項;以第一作者獲得授權實用新型專利1項或授權軟件著作權2項;
6.與學位論文相關的咨詢報告或政策建議得到市(地)級及以上政府部門現職黨政領導的肯定性批示,并經答辯委員會專家認定;
7.設計類作品獲市(地)級三等獎及以上獎勵的設計類作品,或由學科組織行業專家認定為優秀的設計類作品;
8.由學科認定的其他高水平成果産出,或考取與學位水平相當等級的職業資格證書等。制定國家标準(排名前5位)或地方(行業)标準(排名前3位);獲國家發明專利(排名前3位)或實用新型專利。
農業信息化申請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須以伟德bevictor中文版為第一署名單位,取得以下與學位論文研究内容相關的成果之一:
(1)以第一作者在學校規定的學術刊物上(詳見《伟德bevictor中文版國内學術期刊分級名錄(2018版)》)發表學術論文不少于1篇(含錄用),該論文必須與本人的學位論文研究内容相關; 發表SCI、EI、一級學報論文且研究生和導師為共同第一作者,申請學位時可視同第一作者發表學術論文(僅限排名前二的學生),同一篇論文隻能認定為一位學生所有。
研究生在申請學位時,未能正式發表學術論文,但可以提供SCI、SSCI、EI等刊源的高水平論文投稿稿件及承諾,經學校組織專家組認定,進入學位授予審批程序,頒發學位證書。
(2)以第一作者(或導師第一作者、學生第二作者)獲得授權發明專利1項;
(3)獲得國家級、省部級科研獎三等獎及以上(排名前5),或廳局級科研獎三等獎及以上(排名前3)。
(4)在校期間排名第一獲得與本學科相關的一類學科競賽省級一等獎(含)以上、或二類競賽國家級二等獎(含)以上(競賽等級以獲獎當年學校的認定為準)。
(5)學院學術委員會認定的其它高水平産出。
達到以上條件之一者,經學校碩士學位評定委員會審核、批準,授予農業碩士專業學位。
十、研究生培養的其它環節
無
附:實踐訓練實施方案
(一)專業實踐
1.實踐訓練環節一般在校外研究生聯合培養實踐基地完成。
2.導師也可結合自身所承擔的科研課題,安排研究生在校内外可開展實踐訓練的企事業實驗室、農事訓練場所進行科研或工程項目的技術崗位、管理崗位、案例模拟訓練以及其他形式的實踐訓練。
3.完成以上實踐訓練并考核合格的獲得專業實踐學分6學分。
(二)學術活動
研究生參加全國研究生創新實踐系列大賽并獲獎計1個學分,也可任選以下其中一項完成,計1個學分:
1.參加學校組織的暑期社會實踐活動連續3天(含)以上并提交暑期社會實踐調研報告考核合格。
2.參加學校指定的省級一類、二類學科競賽并獲獎。
3.擔任學校研究生助教、助管崗位1學期(含)以上并考核優秀。
4.擔任校院兩級研究生會幹部(主席、副主席、部長、副部長)滿一年并考核優秀。
5.擔任學校研究生社團幹部(會長、副會長、部長)滿一年并考核優秀、
6.參加學校組織的研究生職業素養提升系列活動3次(含)以上。
(三)實踐要求
1.參加實踐訓練的研究生必須撰寫不少于5000字的實踐研究總結報告、填寫《實踐訓練表》并進行實踐訓練答辯會。
2.實踐訓練時間一般累計不少于6個月。
3.學院組織相關學科成立考核小組,考核小組根據研究生實踐工作量、綜合表現及實踐單位反饋意見等,評定研究生的專業實踐研究成果。經學院考核通過者方可取得相應學分。
4.校團委指導學院分團委對研究生實踐活動進行考核,考核通過可取得相應學分。
附表:
一、學院學術評定委員會審核意見:
應出席______名委員,實到______委員,其中同意通過人才培養方案______人,不同意______ 人,棄權______ 人。
學院學術委員會(簽名): 年 月 日